近年来,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,生活越发温馨快乐,但是与之相反的是环境污染越发严重,环境质量不断下降。因此,环境质量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,那以下这些环境监测技术,你晓得么?
1.监测指标
环境监测指标包括日期时间、环境温度、环境湿度、空气浓度和设备主机噪音本底值。日期时间格式为“年-月-日-时-分”,即YY-MM-DD-HH-mm。环境温度单位为“℃”。环境湿度单位为“相对湿度(%)”。空气浓度值与监测设备噪音本底值单位为“个/cm2”。
2.数据采集传输存储
通过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设备主机,全天24h连续自动采集环境温度、湿度、空气浓度及设备主机噪音本底值等数据。环境监测采集频率为1条数据组/min,1天共监测采集1440条数据组。采用无线方式传输,将环境监测站原始数据实时动态传输并存储到服务器。采用工作表格(.xls)、文本(.txt)等常用格式文件,记录存储数据。
3.数据存储文件命名
命名规则按“环境监测站编码+年月”进行,每个自然月形成一个文件,每个自然月完成数据记录存储后,自动生成下个月的新文件。
4.数据处理
(1)异常值处理。对环境监测采集的空气浓度值进行甄别,应对异常值的数量和发生时间进行统计。当异常值发生时,查明异常值发生的原因,清洁监测设备采集器,及时恢复正常监测。
(2)缺测(漏测)处理。某1min发生数据缺测(漏测)时,采用其前1min和后1min数据的平均值来代替,并按正常数据统计。当设备主机发生连续缺测或故障不能及时解决时,应及时启用备用的监测设备主机替换,将其放置环境监测站原位恢复监测。
(3)记录缺失处理。当传输断线造成记录缺失,应及时从设备主机USB接口手动补传或下载记录缺失的数据。
(4)统计汇总。数据处理后,采用滑动平均值或算术平均值的算法,计算监测指标小时、日、周、月、年等平均值,及其标准差、最大值和最小值等。统计监测日期时间、数据组、有效数据、异常值、缺测、记录缺失等情况。
5.均值与有效性要求
(1)小时平均值。以每分钟获得1条监测数据组计算,除了异常值或缺测之外,该小时内应达到55条及以上有效数据组的数据算术平均值。
(2)日平均值。指以凌晨00:00—23:59有效数据的算术平均值。每日至少有19个有效小时平均值时,或者至少有1260条有效数据组,则该日平均值有效。
(3)周平均值。每周至少有6d有效日平均值时,或者至少有8820条有效数据组,则该周平均值有效。
(4)月平均值。每月至少有25个有效日平均值(2月至少有24个有效日平均值),或者至少有37800条有效数据组(2月至少有35280条有效数据组),则该月平均值有效。
(5)年平均值。每年应至少有12个有效月平均值时,或者至少有459900条有效数据组,则该年平均值有效。
(6)省、地、县行政区平均值。指在上述有效平均值的基础上,分别为省、地、县行政区相应的所有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小时、日、周、月或年平均值。
综上所述,环境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,而以上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地保证环境监测质量,并将环境监测结果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,让人们进一步去感受所生存的环境状况。